新闻资讯
李媛媛:当代文化建设和理论研究的新起点
2023-12-15 来源:历史数据 本站编辑:历史数据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最新成果,蕴藉了鲜明的文化思维、坚定的文化立场、博大的文化胸襟、深厚的文化关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性和体系性体现在传统性与现代性、历史性与时代性、主体性与世界性三个维度的辩证统一。


一是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辩证统一。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是近百年来萦绕中国文化发展的核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从文明的高度强调中华文化和中国历史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源头性意义。这一重要论断超越了近代以来一个多世纪的“中西古今”之辩,不是以二元对立的立场割裂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而是以融贯性、开放性、发展性的思维把握传统与当下的内在连通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基于中华文化沃土。不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核心价值,则无以从深层次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底层逻辑。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两个结合”是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土壤,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现代资源,用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文明,成为中国进入现代社会的思想入口。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所进行的文明创造并非抛弃传统,亦非简单复古,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古老文明传统赋能,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在薪火相传中开拓创新,建构符合历史趋势和时代要求的文明体系和价值体系。


二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历史上的中国是作为一个文明体存在的,“文化立国”是我们的重要传统和鲜明特质。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承续着文明传统和承担着文明使命的政党,从建党之初就高度重视文化阵地建设,形成了“思想建党”的传统。从毛泽东1940年在《新民主主义论》提出建设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的愿景,到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拓展和完善,到新时代的“四个自信”与“两个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再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的提出,中国共产党的文明理想和文化抱负一脉相承。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就是要建立一种体现中华民族的主体性的、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文化方向、有着最广泛阶级基础的崭新的现代意识形态,实现社会和人民的解放。对于文明理想的追求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底色。


三是主体性与世界性辩证统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明主体性的问题,强调“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只有具备了文化主体性,才能在世界文明激荡中站稳脚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根脉所在,这是关系到民族精神走向的重大问题。与此同时,中华文明具有胸怀天下、协和万邦的胸襟和气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文明新形态”等重要命题,站在全人类的立场,探寻具有世界性意义的共同法则和价值,追求人类普遍利益。其中蕴含着一种新的理解国际关系的逻辑,意味着突破狭隘的民族国家视角和西方中心主义的单一现代性模式的局限,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在多维世界中寻求价值共识。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一种新的文明观和价值观,提倡胸怀天下、自利利他的包容性发展,不同于二元对立、霸权竞争的世界图景。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既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又是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和理论研究的新的历史起点。在纵向的时间维度上,体现为贯通文脉,承续道统,推动中华文明的超越更新;在横向的空间维度上,体现为世界主义的道义取向,以高度的文明主体意识,为探索人类更好社会制度和发展前景作出具有历史性突破的重大贡献。(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

张伟 许东: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和鲜明特质
新闻资讯
张伟 许东: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和鲜明特质
2023-12-21 来源:历史数据 本站编辑:历史数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里程碑意义


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理论,伟大思想引领伟大征程。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文化思想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总体性、全局性、战略性高度,对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是中国共产党文化主体性的思想结晶,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原则标准,必将载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史册,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并非偶然,而是具有明确的生成逻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推进文化建设的时代逻辑、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纵观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和坚定实践者,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系统谋划和科学部署,推动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

新时代新征程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推向前进,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强化政治担当,勇于改革创新,敢于善于斗争,不断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创新性特质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秘所在。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文明形态,是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的,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和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坚持以发展眼光和创新思维看待马克思主义,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16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自信,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论断。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了“七个着力”的要求。

一切划时代的理论,都是满足时代需要的产物。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是时代所需、使命所系、群众所盼。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创新性品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要拓宽理论视野,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来创新和发展党的理论,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性特质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当前,我们正经历着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思想产生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积极探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新建设之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这些重要论述凸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性特征。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必须着眼于正在和将要进行的伟大实践,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聚焦“七个着力”,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作者系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