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疆各项工作的主线
2023-09-06 来源:历史数据 本站编辑:历史数据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汇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新疆各项工作的要求,8月27日,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统战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委(宗教事务局)、吐鲁番市人民政府、新疆大学、新疆社科联主办的第三届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研讨会在吐鲁番市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润疆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本报特摘登部分会议发言,以飨读者。

4acde47bb2071dda0e795df91dd41c30_640_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png

研讨会现场。李翠摄


紧扣主线, 深化研究

□ 新疆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顾光海

  新疆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成立以来,聚焦党和国家战略,围绕“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研究,与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学科建设深度融合,凝炼形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本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与经典著作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研究、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西北边疆治理的历史与基本问题研究5个重点研究领域,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理论与实践,组建多学科攻关团队,开展有组织的科学研究。

  通过建设,基地在承担重大任务、决策咨询、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建设作贡献。历史方面,围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开展研究;理论方面,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性问题开展研究;实践方面,围绕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开展研究,并与克拉玛依市等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助力当地政府制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规划及考核细则,形成一套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实践方案。

  二是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爱国爱疆稳疆兴疆的时代新人,打造形成一流学科特色课程体系。基地学科团队着眼解决新疆意识形态领域深层次问题,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五观”、增强“五个认同”。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机制,增设“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新疆各族人民保卫边疆斗争史”等专题。开设以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为核心的简明新疆地方史课程。依托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平台,同中学《简明新疆地方史读本》、小学《可爱的中国》教研组形成常态化集体备课机制,引领地方思政课建设,助力青少年“筑基”工程。

  三是立足维护边疆稳定、国家安全战略需求,引领多学科团队有力回击西方反华势力对新疆的污蔑,守好涉疆对外斗争的阵地。针对西方反华势力“强迫劳动”污蔑,发布中英文报告《新疆各族群众体面劳动的事实论述》,揭穿西方反华势力污蔑新疆存在“强迫劳动”的荒谬性。承办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边会。团队专家撰写批驳反华势力涉疆谎言的报告与论文。

  四是立足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打造西北边疆治理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学术高地,在以史为鉴、资政治疆方面展现使命担当。发挥学科集成交叉优势,依托西北边疆治理文献与研究中心,建成“1个数据库+2个文献馆+1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个研究团队”研究矩阵。建设西北边疆治理文献数据库,全面整理新疆大学图书馆20世纪30年代以来馆藏古籍和红色文献,建成古籍文献馆、红色文献馆和新疆大学校史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建历代西北边疆治理、历史上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国外关于新疆的历史文献档案、中国共产党治疆文献、西北边疆治理的安全保障等研究团队,整理出版《清代上谕档·新疆资料辑录》《清代光绪朝硃批奏折·新疆资料辑录》等大型史料辑录系列成果。

  下一步,基地将进一步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阐释,具体从以下方面着力:

  一是加强党的领导,提升引领力。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学科平台优势、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围绕基地建设目标,进一步培养优秀人才,凝聚科研力量,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努力打造国内国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端智库,推动新疆大学“双一流”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是坚持价值引领,深化基础研究。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新疆大学时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和宣传阐释,特别是要加强基础性问题研究。基于历史逻辑,持续加强西北边疆治理文献整理与研究;基于实践逻辑,聚焦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总目标,推出一批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资政要报;基于教育教学需要,持续开好讲好思政课,推动形成一批有深度、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三是坚持凝聚多学科合力,提升实践质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指引,从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等视角,研究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过程等;从社会学、政治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视角,紧紧围绕主线开展协同创新研究,建立和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借鉴和参考。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抓实

□ 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彭无情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要坚定不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疆各项工作的主线,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丽新疆凝聚起磅礴力量。

  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抓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事关新疆长治久安的根本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坚定不移围绕主线,从根本上切实解决政治认同、人心向背的问题。无论是出台法律法规还是政策措施,都要把是否有利于增进共同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首要考虑。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将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加快建设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推动各族群众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要充分挖掘新疆各民族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新疆是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园,充分挖掘各民族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新疆历史特别是民族发展史,树牢中华民族历史观,对铸牢中国心、中华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秦汉以来,历代中央王朝经略西域对于“大一统”局面的巩固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新疆与中原地区各民族共同书写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以来,新疆与中原地区持续大规模的人口双向流动促进了民族交融,经济一体化程度逐步加深。彩陶之路、玉石之路、丝绸之路等纽带,密切了新疆和中原地区的经济联系,推动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交融,增进了彼此之间的认同,这些历史事实在新疆大量丰富的考古成果中得到印证。要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历史文化符号,加强对中华民族历史研究成果的转化,用多种形式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展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唤起各族儿女对共有历史记忆的深情回望,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要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重要见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对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要深刻认识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新疆各民族交往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讲清楚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多民族聚居地区,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重要成员,引导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宗教观,夯实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为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提供不竭动力。

  要深入开展文化润疆。要端正历史文化认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久久为功、潜移默化,夯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多角度全方位构建展现中华文化共同性、新疆同内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事实的话语体系和有效载体,让中华文化通过实物实景实事得到充分展现、直抵人心。加强现代文明教育,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时代新人培育等工程,尤其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现代文明教育、科普教育,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坚定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逐步提高群众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 西北政法大学 常安 毛荣

  农村集体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构建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助于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助于推动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过程,也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集体记忆,是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资源。

  首先,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助于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坚实的物质基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保障。民族地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改善民生福祉,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持续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导向作用,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途径,有效盘活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不断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分配机制,促进各族群众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进“五个认同”。

  其次,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拓宽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场域。一方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具有“统”的功能、“稳”的特点,能够将乡村资源和村民组织起来,巩固和发展互嵌结构。另一方面,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环境中,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具有开放性,是促进各族群众互动交流、互嵌发展的重要载体。

  第三,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过程中形成的集体记忆,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资源。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是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生成的集体记忆的反映。集体记忆既具有历史性,也具有时代性和可塑性。在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过程中实现共同繁荣发展,是各民族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集体记忆的一部分,突显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性。


深入挖掘新疆屯垦历史

□ 中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委员会党校 王小平

  屯垦,是新疆历史重要组成部分。自汉武帝开始,历代都把屯垦作为治理新疆的重要国策。为保证屯垦顺利开展,人们修筑道路和驿站,打通了各屯垦区域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交通发展,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条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屯垦人口的增加,垦区所在地逐步成为区域经济中心,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如,公元前48年,西域都护府派人到吐鲁番地区屯垦时建立的高昌壁,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吐鲁番地区的屯垦中心,也逐步发展成为当地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现今新疆的乌鲁木齐、昌吉、奇台、巴里坤等众多城镇,都是在清代新疆屯垦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批批屯垦军民及其后代融入当地各民族之中,成为新疆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屯垦军民在进入新疆的过程中,带来了内地的各种文化典籍、规章制度等。在今天的吐鲁番、阿克苏等地,就发现了唐朝人抄写的《论语》《尚书》《千字文》《孝经》《史记》《晋史》《汉书》等内容残卷。这些考古文物的出土,有力地证明了屯垦军民对新疆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屯垦军民的增加,为了让后代学习文化,屯垦集中之地还开设了学校。从历史演进来看,屯垦的发展不仅为新疆与内地的文化交流起到了纽带作用,而且为区域内不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并对新疆多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持久、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历代治理新疆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大批内地干部群众投身兵团建设,共同保卫、开发、建设新疆,为推动新疆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边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要深入研究新疆屯垦历史,讲清楚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多民族聚居地区,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重要成员,深刻认识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的。


讲好新时代新疆故事

□ 中国传媒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张雅欣 王鑫

  纪实影像是讲好新时代新疆故事的有效载体,纪实影像传播是推进“文化润疆”工程的具体实践路径之一。在共情传播视角下,纪实影像构建起情感共情与认知共情相结合的影像浸润机制,助力“文化润疆”工程。

  纪实影像是视听文化传播的组成要素,能够通过一个个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生动讲述新疆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故事,深化家国意识,与“文化润疆”高度契合。纪实影像具有非虚构特征,能够全面、真实、立体地展现新疆各族群众在新时代的生活,展现祖国边疆地区的大好河山,让各族群众看得见、听得到,在潜移默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数字化时代,纪实影像传播需要从影像故事的情感共情升华到意识层面的认知共情,这也是大视听传播策略的重中之重。共情的过程,一方面指向自身的情绪感染,即自动产生和他人相同或相似的情绪,另一方面指向他者的情绪关注,包括安慰、同情、担心等。前者是情感在个体内心被唤起和调动的过程,后者是情感在人际间的反馈与分享,即共情的生理驱动性和社会构建性。纪实影像作为无需翻译的“世界语言”,可以细腻地捕捉情感的产生、表达、外化、流变、碰撞等一系列变化,并激发出积极的情感连接。大众传播的情感共情讲求“情”的深厚,认知共情讲求“知”的深入。纪实影像的情感共情可以使各民族从情感上连通共振,认知共情则有助于各民族在情感共情基础上更深刻地理解对方。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纪实影像传播的关键词是“理解”,共情的目标是为了达到相互沟通与理解。要通过纪实影像呈现出时空演变中新疆与祖国各地人民肩并肩一路走来的足迹、中华民族从“满天星斗”到多元一体,共同走向伟大复兴的历程。通过讲述真实可感的历史文物与现代人物故事,使个体从认知共情的视角更深入地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秉承“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新疆题材的纪实影像作品众多,如何在原有量产的基础上推出优质作品,共情传播视角是值得尝试与努力的方向。共情,需要故事的承载者、创作者的切入视角由先入为主的观念传播转变为先共情再共识到理解的传播,从而更好适应当下数字化时代受众的收视习惯与接受心理。此外,如何让更多受众看到,如何出圈、破圈,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都与选题、视角与叙事结构是否能够浸润人心密切相关。

  要建构数字化时代的纪实影像语言体系,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制作样态。在内容上,以柔性嵌入式的表达,将中华民族精神内化其中,广泛涉猎各种与中华文明相关的在地化题材,从自然生态到历史变迁,从地理空间到人文情感,借助中华文化丰富的语料以及数字化时代多样的呈现样态,不断创新技术手段与表达方式,推出有思想、有底蕴、有趣味的佳作,让中华文化通过实物实景直抵人心。

  “文化润疆”是一项基础性、全局性的长期工程。纪实影像语言体系的建构是“文化润疆”的实践路径之一,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度、滋养度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