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普及
冯国丽:以动漫为笔,让新疆故事 “活” 起来
2025-10-31 来源:历史数据 本站编辑:历史数据

左宗棠、林则徐等历史人物伴着AI动画“跳出史料孩子们带着VR眼镜沉浸在“活起来”的传统文化中,“雪怪阿乐”“特小克”等IP形象集体亮相……近日,以“动·感新疆 漫·话丝路”为主题的第三届(2025)新疆动漫节在乌鲁木齐拉开帷幕,一系列扎根新疆沃土的作品,让新疆多元一体的文化瑰宝、壮美风光与民族风情生动呈现,让新疆故事通过动漫形式走入大家的心中。
扎根文化土壤,让故事自带“新疆基因”。好的动漫从不空谈“文化挖掘”,而是看得见创作细节里藏着的地域密码。《昆仑小小英雄传》技术团队为还原细节,在近两年开发周期中多次深入喀什、和田等地采风,累计拍摄数百小时影像素材,甚至记录下巴扎里“一家人分食馕饼”“村落老人唱民谣”的日常;《奇遇那拉提》的主创团队用六年时间实地拍摄115天,将杏花谷的烂漫、云杉林的苍翠藏进少年波杰克的奇遇里,让草原文化不再是抽象符号;以张骞为原型的《张骞归来》续集,用穿越剧情连接古今,将“出使西域时与商队交换种子的细节”具象化,让古今丝绸之路的发展变迁变得可感可知。这些作品证明,唯有真正俯身倾听土地的声音,才能让新疆故事自带烟火气与生命力。
创新表达载体,让文化传播“润物无声”。动漫的魅力在于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讲好故事,让传统文化“潮”起来,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在《林则徐在新疆》的画卷中,林则徐衣着朴素,屹立于赤色山崖,目光如炬,附之“踏遍戈壁寻水脉,愿为边民拓良田”的注解,没有冗长的说教,却让林则徐的家国情怀顺着衣角、足迹悄然流露;《左宗棠西行记》的画面中,带着几分执拗的白胡子老爷爷,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展现他保护国家的决心,让青少年在了解故事的过程中,增强爱国情怀;山海经》行进式VR体验,让观众戴上VR设备的瞬间,化身上古探险家,邂逅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经典神话场景,与奇珍异兽互动,真切感受中华神话的魅力。这些作品通过重构历史故事、转译视觉符号等方式,深度挖掘新疆这座文化富矿,用技术赋能传统文化,让历史更加鲜活、立体,成功触动了年轻人的“文化基因”,让他们在视听盛宴中的触摸文化的脉络。
锚定价值共鸣,让时代精神直抵人心。《昆仑小小英雄传》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主题,但并未采用说教式表达,而是将其融入三位少年的冒险历程中,不同民族的主角在寻找非遗技艺、守护仙境的过程中分工协作、彼此信任、这种“团结一心”的品质,通过剧情自然流露,远比直白宣讲更具感染力;《林则徐在新疆》里“修水渠、利民生”的细节,与当代“农村振兴”实践形成对话,让“为民担当”的精神跨越时空;《新疆七十年成长记系列绘本》《西部瓜王吴明珠》《库尔班校长有办法》等作品以多元化艺术手法展现新疆当代正能量故事,让扎根这片热土的奋斗精神与人文情怀跃然于屏幕与纸面。这种“价值内嵌于娱乐”的创作思路,让作品既有历史厚度,又能吸引不同年龄层观众主动传播,让新疆故事从 “被看见” 变成 “被分享”。
用真诚的创作,让人们看见多彩立体的新疆。这些以新疆故事为内核的动漫作品、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动漫形象,让新疆的壮美风光、多元文化与时代精神变得可感、可触、可亲近,让新疆故事成为中国故事的鲜活注脚,让文化自信在光影中悄然生长。唯有让技术读懂传统,让故事连接人心,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生机,让新疆故事成为中国动漫版图上的亮眼名片。(作者:冯国丽)
来源:小疆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