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新疆大学新疆文化发展研究中心“非遗+超学科教授工作站”落户阿合奇县阿合奇镇佳朗奇科克乔库尔民俗文化村,这是全疆首个此类工作站。
1月18日,新疆大学新疆文化发展研究中心“非遗+超学科教授工作站”落户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合奇县。(图片由王敏提供)
“有了工作站,可以让我们这些民间手工艺者与高校的教授面对面交流,为我们提供宝贵的指导。”阿合奇县色帕巴依乡银首饰手艺非遗传承人克力木巴依·开买力的话,道出了众多非遗传承人的心声。
谈及这次活动,自治区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刘环玉表示,“超学科”教授工作站是自治区社科专家学者发挥“智囊团”作用,积极服务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是打通理论研究和社科普及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基层群众增收致富。自治区社科联将通过发挥社科普及基地的孵化作用,鼓励更多专家学者走向基层开展社科普及工作,更好推动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图片
1月18日,新疆大学新疆文化发展研究中心“非遗+超学科教授工作站”落户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合奇县,图为其中的系列活动之一。(图片由王敏提供)
新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顾光海认为,地方高校联合社科联,结合非遗资源丰富的地州市开展“非遗+超学科教授工作站”的建设,集中高校师资及非遗研究的相关科研力量,为非遗传承人扶智、为非遗文旅产品赋能,聚焦非遗如何融入地方特色文旅产品,助力乡村文化旅游发展,起到高校学者和科研团队服务社会的作用,新疆大学在这方面会起到龙头表率作用。“超学科教授团队”工作站建设也是高校培养战略科学家团队,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开展智库建设,服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一种新尝试。
“这一工作站的建立,有利于探讨结合非遗促进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有效路径;有利于精准定位并解决非遗事项转化为文旅纪念品中的瓶颈问题,帮扶非遗传承人开拓眼界,增长学养,实现非遗事项的双创转化;也有利于更多学术力量组团帮扶,通过对具体非遗事项融入文化旅游的体系化发展设计,探讨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富民兴疆的具体举措。”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处长罗静说。
在工作站揭牌专家座谈会上,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汉绣)主任叶洪光认为,该工作站的建立对高校科研基地探索整合学术力量、为地州市非遗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提供了样本。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论丛》主编、兰州文理学院文学院院长叶淑媛则认为,“超学科”视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结合,将有助于解决既有学科体系中单一学科对非遗研究的动力不足问题,并为结合地方实情,探讨非遗如何有效融入地方高校的学科体系乃至学位点建设提供经验支撑。
新疆社科联治疆方略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文静表示,工作站的成立打通了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转化渠道,是发挥专家学者智力资源赋能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尝试,希望工作站能够更好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多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咨政建言,努力贡献社科智慧和力量。
王敏教授与参加揭牌仪式的博士研究生在现场。(图片由王敏提供)
谈及把工作站建在南疆乡村的初衷,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非遗+超学科教授工作站”发起人王敏告诉记者,这是一次非遗融入高校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的经验探索,将为新时代非遗传承人的培养积累经验,为地方高校将非遗事项转化为教学资源并开展美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平台,同时积极拓展非遗特色文旅商品的文化内涵及其在国际旅商开发方面的市场潜力。
“非遗文旅产业是阿合奇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支柱产业。”阿合奇县委副书记俞震旦表示,“非遗+超学科教授工作站”的建立,能够促进高校科研队伍与基层的交流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积极探索阿合奇县非遗文旅产业发展的新路径。(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玛依古丽·艾依提哈孜)